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当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逮捕以后,其家属内心往往是比较着急的,希望可以通过取保候审的方式帮助其早日出来,那么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取保候审条件流程是什么?下面就由法议网小编来为您解答。

什么是取保候审?

一、什么是取保候审?


在我国,取保候审主要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应当在向犯罪嫌疑人宣布后交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保证人担保形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有关案由、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保证人基本情况的材料,送交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同级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保证金担保形式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核实保证金已经交纳到公安机关指定的银行后,将有关法律文书、有关案由、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的材料和银行出具的收款凭证,送交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同级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收到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当立即交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执行。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核实被取保候审人、保证人的身份以及相关材料,并报告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后,通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派出所执行。

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二、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

批捕后如果符合条件的是可以取保候审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取保候审符合条件也是可以改为逮捕的。
 
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情形主要包括: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依法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并决定是人保、财产保,还是人保与财产保并用。
 
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满足下列条件则在被逮捕后仍然可以取保候审:

1、行为人是预备犯或者中止犯;

2、行为人是
共同犯罪中的从犯或者胁从犯;

3、行为人所犯的罪是过失犯罪的;

4、行为人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的;

5、行为人是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

6、行为人系未成年人或者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7、行为人与被害方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

8、行为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9、行为人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10、行为人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11、行为人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宣告缓刑的以及其他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形。

取保候审条件流程

 
三、取保候审条件流程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的具体流程如下: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第71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
以上就是《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延伸阅读


家属怎么写取保候审书?

逮捕后可以取保候审吗?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