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滥用职权的行为,必须致使公共财产、国家或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时,才会构成犯罪,以滥用职权罪定处。那么滥用职权罪有罚金吗?滥用职权罚金数额多少?为了帮您解答这些问题,法议网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滥用职权罪有罚金吗?

一、滥用职权罪有罚金吗?

滥用职权罪没有罚金。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罚金有以下四种适用方式:
 
1.单科式。刑法规定的单科罚金主要适用于单位犯罪。例如,刑法第387条规定的单位受贿罪和第393条规定的单位行贿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在这种情况下,罚金只能单独适用。
 
2.选科式。在罚金单独适用的情况下,刑法规定罚金与其他刑种并列,可供选择适用。例如:根据刑法第275条规定,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在这种情况下,罚金作为一种选择的法定刑,只有单独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3.并科式。在罚金附加适用的情况下,明确规定判处自由刑时,必须同时并处罚金。例如,刑法第326条规定的倒卖文物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这里,罚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单独适用。
 
4.复合式。复合式是指罚金的单处与并处同时规定在一个法条之内,以供选择适用。

例如,刑法第216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在这种情况下,罚金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究竟是并处还是单处根据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情节轻重确定。

前引司法解释第4条对单处罚金的适用条件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一规定:“犯罪情节较轻,适用单处罚金不致再危害社会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单处罚金:
 
(1)偶犯或者初犯;
 
(2)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3)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
 
(4)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的;
 
(5)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6)全部退赃并有悔罪表现的;
 
(7)其他可以依法单处罚金的情形。”

滥用职权罚金数额多少?

二、滥用职权罚金数额多少?

不会判处罚金。

 
人民法院对犯罪判处罚金有两种情形:
 
1、单位犯罪。对单位犯罪,人民法院可以对单位判处罚金;
 
2、犯罪分子。对犯罪分子处以罚金,可采用单处罚金和并处罚金两种方式之一。
 
对犯罪分子单处罚金,是对犯罪情节轻微的,不需要判处自由刑的罪犯。
 
对犯罪分子并处罚金,是对犯罪情节严重、必须要判处管制以上刑期的罪犯同时判处罚金。
 
对犯罪分子判处罚的金额,刑法分则没有具体规定,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具体金额。
 
被判处罚金的,犯罪分子或其亲属应当在指定的期限内依判决书确定的一次或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应当强制缴纳,如若不能全部缴纳罚金,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罪犯有可以执行的财产,随时追缴。
 
被判处罚金,只有发生不可抗拒的灾害,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酌情减少或者免除。
 
我国刑法关于罚金刑的数额,采取了三种立法模式:倍比罚金刑、限额罚金刑、无限额罚金制。其中无限额罚金制比较普遍。

刑法虽然对其最高数额一般没有限制,但对其最低数额则有所限制,原则上不能少于1000元,未成年人犯罪是最低数额不少于500元。

数个罚金刑的数额计算问题:对于数罪分别被判处数个罚金刑的,应把数个罚金罚数额总和相加,收取总额。如果被判处数个罚金刑及没收财产的,合并执行。如果是数个罚金刑及没收全部财产的,只执行没收全部财产。

部分犯罪处罚金的数额计算

最低罚金数额为人民币1000元,最高罚金数额为犯罪数额的2倍。

没有犯罪数额,或者无法计算犯罪数额的,应当在人民币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根据抢劫、盗窃、抢夺、诈骗犯罪的情节,犯罪人的支付能力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罚金数额的多少可参考宣告刑期的长短确定:

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及其以下刑罚的,罚金人民币1000元;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的,罚金人民币2000元;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的,罚金人民币3000元,以此类推。

在宣判之前已实际缴纳的,判决书中应写明已缴纳。

以上就是《滥用职权罪有罚金吗?滥用职权罚金数额多少?》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
刑事辩护律师咨询,欢迎拨联系法议网专业律师,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来维护您的权益!


延伸阅读


滥用职权罪如何认定?

滥用职权罪150万判几年?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