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职务侵占罪的认定应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搜集、采信的证据除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等三个条件特征。那么职务侵占怎么查?职务侵占最重要的证据有哪些?下面法议网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内容,为您做出详细的解答。

职务侵占怎么查?

一、职务侵占怎么查?

公诉案件侦查机关认为构成犯罪的,就要立案侦查。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检察院审查起诉一个月,最长一个半月。

检察院认为案件证据不足,可以退回侦查机关补侦一个月。检察院还可以再审查起诉一个半月。

以退侦两次为限。到法院是两个月的审限。


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一百五十四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五十六条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条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职务侵占最重要的证据

二、职务侵占最重要的证据有哪些?


认定职务侵占罪的证据体系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调取有关被害单位的企业注册登记资料和劳动合同,证实犯罪嫌疑人的职务、身份的证据材料,以确定犯罪主体。
 
(2)犯罪嫌疑人所占有的财物是否为利用职务上便利的证据材料。
 
(3)调取财物账目等有关犯罪对象和数额的证据,并由司法会计审计部门作出审计鉴定报告。
 
(4)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收集相关的物证,如用来平帐的假发票,伪造、变造的有关帐目的凭证等。
 
(5)犯罪嫌疑人所侵占财物的去向的证据材料,如挥霍、还债等。
 
(6)追缴的赃款、赃物,根据需要进行拍照固定证据,并由估价部门对赃物作出估价鉴定。
 
(7)有必要的对提取的文字材料进行文字鉴定。
 
(8)询问案件涉及的参与人、知情人、关系人,获取案件有关事实和证据。
 
(9)审讯犯罪嫌疑人,应问清:
 
1、犯罪的动机、目的;
 
2、犯罪的手段、方法,重点在于是否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
 
3、犯罪的时间、地点、次数、作案过程;
 
4、赃款、赃物的去向;
 
5、有共同犯罪的问清预谋、分工情况,区分地位、作用,确认分赃情况等。

职务侵占罪怎么量刑?

三、职务侵占罪怎么量刑?


职务侵占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1、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单位人员职务犯罪的数额是反映其行为危害性的主要标准,也是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的主要标准。

为确保罚当其罪,应根据全省各地经济水平确定不同的定罪量刑数额标准。


职务侵占或者单位人员受贿犯罪,一类地区以2万以上不满40万元为“数额较大”,4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二类地区以1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为“数额较大”,30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
 
若人已经被刑事逮捕,家人与朋友们是不能见到他本人的,只用律师才能去看守所会见,你们要及时请律师去会见他,与他面谈,了解案情,提供法律帮助、确定是否具有从轻或者减轻情节,是否符合犯罪等,争取从轻处理、维护他的合法权益。

以上就是《职务侵占怎么查?职务侵占最重要的证据有哪些?》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刑事辩护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延伸阅读


职务侵占怎样能不坐牢?

 

职务侵占罪可以私了吗?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