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挪用资金在法律上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其主观上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资金挪作他用,违法者应受到法律相应的处罚。那么挪用资金罪可以私了吗?挪用资金罪私了后反悔还能立案吗?挪用资金罪主要行为有哪些?下面法议网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内容,为您做出详细的解答。

挪用资金罪可以私了吗?

一、挪用资金罪可以私了吗?

挪用资金情节轻微的可以进行私了,也有可能减刑,而至于减刑多少,还需要看实际的情况。


减刑的实质条件是指受刑人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减刑可以分为可以减刑与应当减刑两种情况,前者是相对减刑,后者是绝对减刑。
 
相对减刑的实质条件是指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伏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

立功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揭发、检举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挪用资金罪私了后反悔还能立案吗?

二、挪用资金罪私了后反悔还能立案吗?

当事人在不起诉决定作出私了之后反悔的,检察院不撤销原决定,但有证据证明和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
 
和解协议已经全部履行,当事人反悔的,法院不予支持,但有证据证明和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

所谓私了,是指挪用资金双方当事人不经过司法程序、协商解决纠纷。刑事案件中较为常见的是刑事和解
 
当事人在不起诉案件决定作出之前反悔的,可以另行达成和解。不能另行达成和解的,检察院会依法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
 
在这里,我个人想提醒大家的是,作为公民,在作出每个决定前,应当尽量慎重,竟可能避免事后反悔的情况。
 
能够私了的刑事案件,原则上都是自诉案件,自诉案件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撤诉后,是不可以再立案的。公诉案件仅针对民事赔偿部分可以私了,刑事部分是不可以私了的,故如果是较严重的刑事案件,私了了也是可以立案的。
 
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挪用资金罪主要行为有哪些?

三、挪用资金罪主要行为有哪些?


挪用资金罪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行为:
 
(一)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这是较轻的一种挪用行为。

其构成特征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主管、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而挪用本单位资金,具用途主要是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但未用于从事不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且挪用数额较大,且时间上超过三个月而未还。
 
(二)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这种行为没有挪用时间是否超过三个月以及超过三个月是否退还的限制,只要数额较大,且进行营利活动。所谓“营利活动”主要是指进行经商、投资、购买股票或债券等活动。
 
(三)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非法活动的。

这种行为没有挪用时间是否超过三个月以及超过三个月是否退还的限制,也没有数额较大的限制,只要挪用本单位资金进行了非法活动,就构成了本罪。所谓“非法活动”。就是指将挪用来的资金用来进行走私、赌博等活动。
 
行为人只要具备上述三种行为中的一种就可以构成本罪,而不需要同时具备,上述挪用资金行为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具有管理、经营或者经手财物职责的经理、厂长、财会人员、购销人员等,利用其具有的管理、调配、使用、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将资金挪作他用。

以上就是《挪用资金罪可以私了吗?》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
刑事辩护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延伸阅读

挪用资金报案几天抓人?

挪用资金罪立案标准

挪用资金罪可以和解吗?挪用资金罪能不能判缓刑?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