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被敲诈勒索报警有用吗?当然有用!要是不报警的话对方可能会长期对你进行敲诈勒索,到时候恐怕自己再多的财产也容易被对方给勒索光,所以遭遇敲诈勒索后一定要去报警。那么被敲诈勒索后怎样报案?敲诈勒索报案后多久立案呢?下面法议网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为您解答。

被敲诈勒索后怎样报案?

一、被敲诈勒索后怎样报案?

被敲诈勒索后可以选择直接报警,在实施犯罪的犯罪行为地或者犯罪嫌疑人所在地报警,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报警后根据警察的指示进行取证。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第274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现实中如何正确的认定敲诈勒索罪行为:
 
(1)敲诈勒索财物数额较大是构成本罪的要件。
 
(2)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的区别。首先以绑架相威胁,向他人索要财务的,是敲诈勒索罪;如果是绑架人质,以释放人质为条件索要财物的,或者以加害或者继续扣留人质相威胁的,索要财物的,这种情况就是绑架罪
 
(3)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区别。在行为人实施暴力威胁抢劫财物的情形,如果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使受害人不敢反抗,失去抵抗能力,而当场劫取财务应定抢劫罪;在以施加暴力相威胁敲诈勒索的情形,行为人扬言将要施加暴力相威胁,从而以后索取财物的应定敲诈勒索罪。因此正确区分两罪的关键是: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威胁强迫当事人将来给付财务的就是敲诈勒索罪;如果是当场施加暴力相胁迫并且当场劫取财物的,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敲诈勒索报案后多久立案呢?

二、敲诈勒索报案后多久立案呢?

达成立案条件会很快立案。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认为有犯罪事实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该作出立案的措施,从接案到立案是没有时间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
 
依据我国《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如下:
 
(一)、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二千元至五千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解释》第二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敲诈勒索罪的报案证据材料

三、敲诈勒索罪的报案需要哪些证据材料?

只要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证据,均可以作为证明敲诈勒索罪的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敲诈勒索罪定案的根据。

以上就是《被敲诈勒索报警有用吗?》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
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延伸阅读


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敲诈勒索多少钱够立案?

敲诈勒索罪和抢劫罪的区别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