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辞退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辞退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那么辞退补偿金怎么算?辞退补偿金要交个税吗?辞退补偿金什么时候发放?为了帮您解答这些法律问题,接下来法议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作出详细的介绍。
 
辞退补偿金怎么算?


一、辞退补偿金怎么算?

辞退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如下:

1、协商解除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超过12年的,按12年算);
 
2、因病或非因工伤解除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医疗补助费(不低于6个月工资,重病加50%,绝症加100%);
 
3、不能胜任解除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超过12年的,按12年算);
 
4、客观变化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
 
5、经济裁员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
 
6、逾期给付经济补偿金=原经济补偿金+额外经济补偿金(原经济补偿金的50%)。
 
员工被公司辞退一般情况是有经济补偿的,如果遇到用人单位无故被辞退的情况,建议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
 
如果所在的用人单位拒绝的话,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若是对仲裁的裁决不满意的话,准备好相关的证据资料,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
 
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辞退补偿金要交个税吗?

二、辞退补偿金要交个税吗?

辞退的补偿金需要缴纳个税。计算方法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涉及实际操作问题以主管税务机关的判定为准。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文件的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均。
 
具体平均办法为:
 
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涉及实际操作问题以主管税务机关的判定为准。
 
辞退补偿金什么时候发放?

三、辞退补偿金什么时候发放?

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工资等,应在十五日内办结。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也就是用人单位应在十五日之内,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结算工资,并按规定办结离职手续。
 
如果未及时支付,可以到当地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

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还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以上就是《辞退补偿金怎么算?辞退补偿金要交个税吗?》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
民事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