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权益须知 员工必看的企业用工风险提示
在职场中,劳动合同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然而,许多员工在入职后一个月内仍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本文将详细解析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的权益问题,并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帮助大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企业有一个月的宽限期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如果超过一个月仍未签订,员工就应当提高警惕,了解自己的权益状况。
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员工享有哪些特殊权益?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是法律赋予员工的直接经济补偿权利,从用工的第二个月开始计算,最多可主张11个月的双倍工资。
其次,如果员工在工作满一年后仍未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员工获得了更为稳定的就业保障,企业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除非符合法定情形。这对员工的职业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面对未签劳动合同的情况,员工应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首先,要有意识地收集和保存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这些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工资银行流水、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工牌、盖有公司公章的文件、工作安排的邮件或微信记录、同事的证言等。这些证据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中至关重要。
其次,员工应当主动与企业沟通,以书面形式提出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或挂号信等方式,保留沟通记录。如果企业拒绝或拖延签订,这些记录将成为维权的有力证据。沟通时态度应诚恳但坚定,明确表达签订合同的合法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可能会要求员工签署一些不利于自身权益的文件,如自愿放弃缴纳社保的声明、同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协议等。员工应当清楚,这类文件即使签署,也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不能成为企业免责的理由。遇到这种情况,员工应当拒绝签署,并保留相关证据。
从企业角度而言,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存在巨大用工风险。除了需要支付双倍工资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未签订劳动合同也增加了企业在解雇员工时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成本。
对于员工来说,了解维权途径同样重要。当与企业协商无果时,员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免费的,且时效为一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因为担心失去工作而不敢维权,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明确的是,法律禁止用人单位因员工维权而进行打击报复。如果企业因员工主张合法权益而解雇员工,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获得经济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
最后,提醒各位职场人士,劳动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基础,员工应当重视合同的签订。在入职时,如果企业表示需要“试用期”后再签合同,这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只有签订了劳动合同,才能约定试用期。员工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及时提出异议,避免权益受损。
总之,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的情况虽然常见,但员工完全有权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收集必要证据,采取合适的维权方式,员工可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提醒用人单位必须规范用工管理,避免因小失大,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以上就是《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权益须知 员工必看的企业用工风险提示》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劳动纠纷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当您在工作中遭遇欠薪、解雇等劳动纠纷,或是在合同履行中陷入条款争议,又或是不幸遭遇侵权却不知如何维权时,专业的法律支持能帮您少走很多弯路。翁雪娟律师拥有十年执业经验,这十年间,她专注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民生领域,处理过大量类似案件——小到为劳动者追回拖欠的工资、为个体商户理清合同漏洞,大到为企业化解复杂的劳资矛盾、为被侵权者争取合理赔偿。她不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细节,更懂如何结合实际案情找到突破口,用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方案帮您解决问题。遇到这些麻烦事,就找翁雪娟律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帮您高效维护自身权益。晏律师助理微信号13699777520
延伸阅读
入职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企业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员工权益保障须知
缓刑期间必须遵守哪些规定才能顺利度过考验期
刑事拘留后家属必读专业律师解析拘留流程权利与取保候审条件及应对措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