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起草的治安处罚草案提起审议,打算将行政拘留年龄从16岁将至14岁,这一举措将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对此网友有着不同的观点,下面法议网小编整理出六种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观点一:
刑事责任年龄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上出现的犯罪年龄不断下降的问题,比如前不久出现的12岁孩子杀人不被刑拘的现象,对犯罪分子的过度宽容,往往不仅不会起到教育惩戒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一个法律漏洞,让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特别是闲散、流浪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甚至最终走上了犯罪之路,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大顽疾。
保护并不意味着放纵,严厉并不意味着毁灭,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遵循宽严相结合、降低行政拘留年龄下限的原则,没有偏离这个原则,正是这个原则的扩展和延伸。
观点二:
通常来说,十四周岁一般是初中或者高一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也是最叛逆的一个阶段。降低行政拘留年龄下限,可以对校园欺凌行为起到惩戒作用,对于维护学校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观点三:
行政拘留是一种临时性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从行为自由到行政拘留后封闭式拘禁,其所处环境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会对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性格养成、心理健全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促成其形成反社会人格,导致攻击性增加,日后矫正的难度更大。
观点四: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行政拘留和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确实可以暂时切断未成年人与不良社会环境的联系,防止未成年人在短时间内继续从事违法行为,但其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缺乏针对性,行政拘留期限短,无法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消除未成年人的激励,使未成年人形成尊重和遵纪守法的内在需要,也无法从根本上防止再次违法犯罪。
观点五:
未成年人出现问题,大多是家庭、社会教育不当导致的。这时候更多的应该是家长和社会的自我反省,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行政拘留一罚了之。
缺乏后续教育挽救措施,违法的未成年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感,是导致未成年人再犯的重要原因。
观点六:
如何有效处置违法未成年人,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我国地方公安机关也在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比如,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创新了训诫帮教制度,经过几年的验证,效果显著。建议在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修改将行拘年龄降低时,也明确规定帮教制度,为科学有效处置违法未成年人提供法律依据。
以上就是对于“行拘拟降至14岁”的各种观点,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
拓展知识:
以上就是《行政拘留年龄拟降至14岁,您怎么看?》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律师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法议网律师
信得过 请得起 靠得住